查看原文
其他

大航海时代 — 澜沧江,孟人,蒲甘王朝,湄南河平原,素可泰王国

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-12-19

中南半岛所有国家,都在湄公河流域拥有领土,但从地缘层面看,只有领土范围几乎全在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(除沿海部分)、老挝才算是真正的“湄公河国家”。我们知道,湄公河一般只是中南半岛国家的叫法,在中国被称之为“澜沧江”。这条大河发源中国的青海,再经由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流入中南半岛。


由于澜沧江流域深切于高山纵谷之中,它本身所滋养的人口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。换句话说,这条亚洲第三大河流,在中国乃至西南的地缘政治史中影响力并不算大。不过横断山脉所收集的巨量降水,如果能够被控制起来,显然将对下游的湄公河国家造成影响。虽然在技术有限的古代,这一地缘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,但在工业化之后情况则大有不同了(技术影响地缘关系的典型)。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6年3月,湄公河流域因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严重的旱灾。中国主动开闸放水两周,以缓解湄公河平原的灾情。

除了水量的分配、调节以外,一条能够通航的河流,还能够在人流、物流两方面,正面影响相关国家的关系。以侦破7名中国船员遇害的“湄公河惨案”为契机,中国与中南半岛相关国家大力推进的“澜湄合作”机制,目的就是依托湄公河航运,在地区经济、安全两方面,进一步拉近相关国家的地缘关系。刚才所说的放水之举,便是中国积极推进这一合作机制的努力之一。当然,“水可载舟即可覆舟”,澜沧江之水在能带来合作双赢前景的背后,所隐藏的战略威慑力也是不言而喻的。从这两方面来说,老挝、柬埔寨两个完全的湄公河国家,如果跟中国在战略层面走的更近,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。

相比之下,虽然在湄公河流域也拥有大量领土(呵叻盆地)泰国,对湄公河的地缘依赖性就没那么大了。因为泰国的崛起及核心之地并不在湄公河,而是在与之相邻的湄南河。与中南半岛其它主要河流,如:越南的红河、缅甸的伊诺瓦底江、萨尔温江(怒江)的境外发源不同,发源于泰北山地的湄南河,是一条完完全全的泰国河流。这一地理特点,决定了泰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选择,将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。

然而泰人却非最早入主湄南河平原的民族。在泰人还困居于北部山林之中时,参与湄南河平原争夺的,主要是高棉人和它的亲缘民族——孟人。在语言上,孟人和高棉人被归类为“南亚语系-孟高棉语族”。单从这个名称表述,大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亲缘关系了。一般认为,孟-高棉民族的祖先是在公元前从云南方向扩散入中南半岛的。与两族同源的,还有中国境内的佤族、布朗族、德昂族等少数民族。

由于在印度东部发现一些与孟-高棉民族语言同源的部族,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孟高棉民族可能是发源于印度“泰卢固”地区的北部(海德拉巴一带),然后再向东扩散至中南半岛,以及中国的西南部,以至于孟-高棉语族所属的语系被称之为“南亚语系”。另一个似乎可以佐证此观点的证据,与更加纯粹的达罗毗荼人“泰米尔人”相比,泰卢固人的基因里除了混入了雅利安人的高加索成分外,还有明显的蒙古基因存在。当然,实际的迁徙路径更有可能是反向的。就像印度东北部当年建立阿萨姆王国的泰人,是从东部扩张而来一样。

今天主要生活在缅甸的孟族,早已经成为了一个人口仅100多万的边缘少数民族(不到缅甸总人口的2%)。不过在历史上,孟族却是与高棉人联手,创建中南半岛文明的民族。在高棉人经营湄公河下游平原时,缅甸核心区——伊诺瓦底江平原南部(下缅甸平原)也崛起了不少孟人国家。受印度文明影响,孟人甚至在公元3世纪就已在梵文基础上,创立了属于自己文字,这一时间比与印度距离更远的高棉人要更早一些。不过孟人内部并没有能够像高棉人整合成一个强大帝国。

孟人最后的衰弱与缅人的南迁有着直接关系。公元9世纪中,同样从中国境内沿伊诺瓦底江南迁的缅人(汉藏语系),开始崛起于伊诺瓦底江平原北部(上缅甸平原),并以今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部的“蒲甘”城为中心建立王朝。这个缅人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,也因此被称之为“蒲甘王朝”。

公元11世纪中,蒲甘王朝沿江向南,征服了下缅甸的诸孟人政权,同时臣服了边缘高地(如掸邦)诸族,第一次完成了缅甸的统一。孟人先发的文明优势(比如佛教信仰、文字),遂就此成为了缅人进入文明序列的肩膀。可以说,今天在缅甸占统治地位的缅族,无论是文化还是血统上,都融入了大量的孟族基因。以至于你从外貌、服饰上,几乎无法分清两族。

在泰国的历史中,来自缅甸的缅人王朝,是最大的压力来源。历史上,曾经多次入侵泰国。不过这一压力,在缅甸完成第一次统一之时,还不会体现出来。一方面因为,缅人还要花许多时间,还整合下缅甸的孟人,以及防备其它高地民族南下;另一方面则因为自信能够将帝国范围延伸到任何一片陆地的蒙古人,在攻灭大理国之后,不久便对安南、占城等中南半岛国家发动了全面进攻。

除占城、安南以外,之前因为有云贵高原独立政权缓冲(南诏/大理),而从未进入中原王朝视线的缅甸,也首次遇到了来自北方帝国的入侵。尽管战争的结果,并没有影响缅甸的独立(只是建立了朝贡关系),但遭遇攻击缅甸第一王朝却因此陷入大分裂。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,上缅甸为来自掸邦的泰人政权所控制,孟人也在下缅甸纷纷复国(公元1531年,缅人“东吁王朝”重新统一缅甸,建立第二王朝)。


史前的那些民族迁徙史,与后来历史的关系也不大了。我们只需知道,在缅人、泰人这些后来民族南下之前,从伊诺瓦底江平原到湄南河平原,再到湄公河平原的这片沿海低地带,都是“孟高棉民族”的天下就可以了。这两个将中南半岛带入文明序列的“土著民族”,一个以伊诺瓦底江平原为中心,一个以湄公河下游平原为核心,今属泰国的湄南河平原则是双方争夺的缓冲区。

最先在湄南河平原渗透成功的是孟人,公元3世纪,湄南河平原便出现了孟人建立的小国。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,是公元6世纪时,统一了湄南河平原南部的 “堕罗钵王国”(11世纪后被中国史书称为“罗斛国”)。不过高棉人的优势在于,他们几度完成了内部整合。因此湄南河平原的孟人国家,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臣服于东侧的高棉帝国。

高棉帝国的极盛期出现在公元12世纪。已经立国300余年的吴哥王朝,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成功。不仅以及向西征服孟人的“罗斛国”(成为吴哥王朝的属国)、还一度向东攻取了占婆王国(占城)的都城。吴哥窟便是在这一阶段作为帝国兴盛的标志,修建并成为高棉人都城的。不过一如孟人此前遭遇到来自北方的缅人入侵,而由盛转衰一样,高棉人很快也要接受来自北方的挑战了。

从位置上看,后来侵占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将是高棉人的主要压力源。不过刚刚在公元10世纪初才结束“北属时期”的安南,除了会不时骚扰吴哥王朝以外,主力扩张方向还是越南中部的“占城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占城也并不仅仅是一个悲惨的夹缝国家,相比其它中南半岛民族,占城人的海上优势十分明显。12世纪末,在与越南通过谈判取得暂时和平手,占城人曾沿着湄河河-洞里萨湖而上,攻入过吴哥王朝的都城。不过地缘实力占优的高棉人不仅很快将占城军队赶出吴哥,还反过来入侵占城成功。只是隔着长山山脉,高棉人同样也很难消化掉占城。不久占城人便复国成功(1220年)。

真正成为高棉帝国终结者的是来自西北方向的“泰人”。关于泰人是什么时候迁入中南半岛及湄南河流域的,并没有定论。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,相关各国的观点的观点也不尽相同。比如泰国人更愿意相信,他们与不仅与中国境内的傣族同族,更与人口更多的壮族同源(壮泰同源)。公元8世纪-13世纪中,先后在云贵高原建立的南诏、大理两政权也是为泰人政权。甚至认为泰人的大规模南迁,源起于蒙古人对大理国的征服,;中国方面则认为,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记录的泰人先民政权,应该是曾经归附汉朝的“哀牢国”(今云南保山一带),并很早就扩张至中南半岛了。至于南诏、大理两国,则应该是由彝、白两族所建立的。

用现在的民族划分标准,来解决古代的部族关系,本来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。好在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。纯粹从民族迁徙角度说,有两点倒是大体可以确定的,一是泰民族最初是在怒江-澜沧江流域形成,再沿江向中南半岛扩散的;二是泰人迁入中南半岛的时间要晚于高棉人。那些从中国境内南迁的泰人先民,顺澜沧江、怒江(掸邦的萨尔温江)南下,沿途扩散入老挝境内的上寮高原(及至越南西北部山地)、湄公河中游的呵叻盆地,以及缅甸境内的掸邦高原。部分则在南下途中接入湄南河,并最终扩散至现在的泰国湾。

早期迁徙至中南半岛的泰人先民,都是以村寨的形式散布于丛林之间,并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王国,也因此少有记录留传下来。这种情况直到公元13世纪中,湄南河平原北端崛起起第一个泰人政权——“素可泰王国”(今位于泰国素可泰府),才出现改观。

素可泰的位置正处在湄南河平原与泰北山地的相接处,此类山地与平原相接之地,也是大多数民族走向文明的起点。由于素可泰王国建国的时间,与蒙古攻灭大理国的时间相近,因此很多泰人认为,素可泰王国的建立,与受此影响而大批南逃的泰人先民有关。不过实际上,素可泰王国立国的时间,要略早于蒙古攻灭大理。从位置上看,“引领”泰人进入文明序列的,是与之相邻的孟人和高棉人。

在素可泰王国崛起之后,一方面与泰北山地的同族结盟(一如当年周人与诸羌的关系),另一方面则向原先受吴哥王朝控制的湄南河平原下游,以及相邻的呵叻盆地扩张。与此同时,之前顺湄公河而下的泰人(今天的老挝人),也已从上寮高原渗透至了湄公河中游平原。在这两个方向的包夹之下,高棉人的势力退出呵叻盆地几乎是必然。不过此时的湄公河中游平原,还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板块,基本还处在丛林密布未开发状态。包括湄南河下游平原在内的沿海平原,才是中南半岛文明的核心之地,也是各方争夺的焦点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